(网经社讯)2025年上半年,随着消费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投诉量持续攀升。网经社数字生活台(DL.100EC.CN)获悉,全省消保委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832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01.2万元。网络游戏、教育培训、智能产品仍是投诉“重灾区”,其中未成年人充值退费难、培训机构“跑路”、智能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突出。此外,短视频带货虚假宣传、诱导场外交易,以及旅拍服务隐形消费、强制推销等新兴消费乱象频发,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网络游戏成投诉“重灾区”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网络游戏这一虚拟世界的乐园,在为众多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天地的同时,也存在“充值”容易退费难、中奖规则“神秘莫测”等诸多问题。2025年上半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网络游戏消费投诉757件,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未成年人充值退费难。未成年人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新注册或者登陆家长游戏账号进行大额充值,家长发现后联系客服要求退费,却被告知无法证明系未成年人充值遭到拒绝。
二是游戏账号无故被封禁或限制部分功能。部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以“系统检测到您使用了第三方软件”“账号数据异常”等为由,封禁消费者网游账号、限制账号部分功能、擅自扣除消费者游戏币,却不告知消费者其违规的具体事项和内容。
三是产品宣传“名实不符”。消费者因看中网络游戏产品宣称的一些特性(如能提供特别的声音和外形)而购买产品,付款后却发现购买的产品不具备宣传的特性或仅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宣传的特性。
四是购买游戏产品随意变动。部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在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擅自对消费者购买的游戏内的重要角色模型、场景模型以及音效、背景音乐等进行修改,且不允许消费者退费或更换其他商品。
教育培训投诉居高不下
随着国内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兴起,学生群体升学备考、职场人士自我提升有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培训机构师资造假、合同条款单方面限制消费者权利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消费者。2025年上半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教育培训消费投诉1288件,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预付充值风险大。部分培训机构诱导消费者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大额充值,或者一次性购买半年、一年、乃至两年的课程,后续却因经营不善、机构搬迁等原因无法继续在原址开课,消费者要求退费却常常“求告无门”。
二是宣传推广“水分”多。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为机构工作人员编织“名师”头衔、虚构“获奖”经历,或者假造虚假的学员成功案例、考试通过率,吸引消费者报名。
三是诱导分期付款隐患多。部分培训机构以“低利率”“零首付”“缓解经济压力”为幌子,刻意隐瞒分期贷款的真实利息、逾期风险及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贷款。消费者一旦办理,后续若要求退款却困难重重,且可能陷入“学无所获、债台高筑”的困境。
四是成人培训成投诉新热点。部分视频制作、编程开发、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培训,以及成人英语、成人舞蹈、专升本等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的商家,打着“速成”“保过”旗号进行宣传,或者聘请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教学,消费者付费后发现教学质量难达预期。
智能产品频遭吐槽
智能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普及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帮手。同时,因智能产品质量不佳、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等引发的消费矛盾也日益凸显。2025年上半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智能产品消费投诉568件,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产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智能产品出现电机损坏、充电口失灵、信号不稳定、系统卡顿等质量问题,或者宣传的某些特色功能有时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二是商品补贴“套路”多多。部分商家以“以旧换新”、特殊补贴政策为借口不履行商品“保价责任”,或者借机向消费者销售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等。
三是“以租代售”暗藏陷阱。部分商家利用“零抵押”“低月租”的噱头吸引年轻群体超前消费,实际上消费者支付的租赁费用总额远高于商品的实际市场价,且租赁合同大多默认一年的固定租赁期,不能提前解约;一旦逾期,消费者需支付高昂的“买断费”。
四是售后服务不尽人意。部分智能产品商家因维修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售后服务人员力量缺乏、商品配件等待周期长等原因,维修响应速度较慢,有时等待超30日;个别商家销售商品后失联或者闭店。
短视频带货问题多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短视频带货作为一种新兴营销模式,正深刻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2025年上半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电商网购投诉8586件,其中短视频带货引发的投诉呈现增长态势。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AI深度伪造技术滥用。部分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网红或制作虚假场景,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直播间。
二是诱导场外交易维权难。部分商家在短视频中引导消费者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易,特别是老年消费群体在网络购物中更是成了维权“重灾区”,频繁遭遇场外交易陷阱,其在脱离平台监管后,往往面临“钱物两空”的困境。
三是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消费者反映收到的商品与短视频或直播中展示的样品存在巨大差距,如服装面料、电子产品功能、食品成分等。
旅拍消费乱象丛生
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旅拍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2025年上半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摄影服务投诉246件,其中关于旅拍的投诉较为集中。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服务内容不透明。部分商家以“全包服务”“无后期消费”的幌子吸引消费者,实际仅包含最基本的拍摄与简单后期处理,而化妆造型、服装租赁、景点门票、交通食宿等费用则需另行支付。将精修照片数量限制在极少范围内,迫使消费者额外购买更多照片或相册。
二是实际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在摄影师水平、设备质量、拍摄时间等方面做文章。消费者遭遇新手摄影师、过时器材,甚至匆匆忙忙的拍摄过程,使得原本期待的高品质旅拍体验大打折扣。
三是诱导消费、强制推销屡禁不止。在拍摄过程中,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诱导消费者升级套餐、购买附加产品,如高级化妆品、定制饰品等。面对数名人员围攻式的软磨硬泡,不少消费者在旅拍半途中不得不妥协,额外支出费用。
四是退还定金困难重重。当消费者交了定金后,商家往往一句“定金不退”或在收据上以极小字号标明“预售款或全款概不退还”。当因商家或消费者原因要求退还部分款或定金时,商家常以退款不划算为由拒绝处理或是不断拖延。